在陕西西安西郊,坐落着我国超、特高压变压器类产品的核心制造企业——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(简称西电西变公司)。在这个企业中,有一个传奇的岗位——被称为变压器生产“心脏”的线圈车间。
在该车间绕线位劳动模范。四代劳模接力奔跑,亲历了中国电力工业从跟跑到并跑,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。
变压器在电力输送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,而线圈则是变压器的“心脏”。在变压器的研制过程中,无论是过去10千伏变压器的线千伏变压器的线圈,都需要手工操作来完成生产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家电网建设还不完善,能生产变压器的厂家很少。1966年,原上海电机厂变压器生产线年,丁建国成为原西安西电变压器厂的一员。“刚进厂的时候,厂里装备少,只有10多台卧式绕线机。”丁建国和记者说,“20世纪70年代初期,线人,大型产品每月只能生产3台左右。”
线圈的质量决定着变压器的性能和常规使用的寿命。线圈绕线手工操作技术性很强,没有三五年的历练,很难成为一名成熟的绕线技术工。丁建国虚心向师傅学习操作技术,总结工作经验,很快掌握绕线基本技能。“在变压器制作的步骤中,线圈的每个线饼都必须绕紧,表面的平整度要控制在±1毫米以内,并且导线绝缘不能有一点破损。”这些看似简单却极为繁琐的重复劳动,丁建国一干就是几十年。1995年,他被授予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。
丁建国之后,还是这个绕线圈的岗位,一代又一代工匠接力传承,成为各级劳动模范:2000年,丁建国的徒弟王文革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、“机械工业技能大师”称号;2017年,王文革的徒弟曾国荣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;2022年,曾国荣的徒弟孔稳超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和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。
从第一代劳模丁建国到第四代劳模孔稳超,虽然代代都在绕线圈的岗位,但线圈与线圈代际差别慢慢的变大,对技术的要求慢慢的升高,挑战慢慢的变大。正是在一代一代师徒持之以恒的努力下,实现了技术的不断跨越。
1970年至1990年,西电西变公司的变压器生产能力从10千伏发展到500千伏。其间,丁建国挑起了绕线圈的大梁,适应了交流输电时代技术慢慢的提升的要求。
2000年起,直流输电慢慢的变成为我国远距离高电压输电的首选。同年,西电西变公司接到国家重点工程“三峡-上海”±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变压器生产订单。王文革担任线圈绕制项目的负责人,全程参与线圈绕制。
这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大功率直流输电产品,对工人的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那段时间,王文革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车间,不断摸索线圈工艺,最终掌握了技巧,顺利交付订单产品。
在师傅王文革的教导下,曾国荣也成长为一名全能型技术工人。2011年12月,厂里派他到瑞典学习变压器线圈制造新技术。回国后,曾国荣在国际制造新技术基础上一直在改进、提高,终于为国产特高压换流变压器装上了“中国心”,让国产变压器线圈制造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。
2019年,西电西变公司中标三峡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1100兆瓦送出项目。该项目产品线圈绕制技术方面的要求高、导线屈服强度大,对技术工人的手工操作提出很高要求。尽管孔稳超与师傅曾国荣在车间里反复尝试,却始终没有办法达到将线毫米的技术方面的要求。孔稳超和师傅对着绕线机思考讨论,怎么样才可以突破原先的操作技术。曾国荣苦笑着说:“难道还能从外往里绕吗?”
在丁建国那个时代,生产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个人的超常付出,他每个月都超额完成线圈生产任务,甚至曾经一年干过别人两年才能干完的活儿。
1995年春节前,为完成一台价值百万元的电抗器线圈绕制,丁建国带着徒弟王文革工作到大年三十晚上,并不时嘱咐王文革遵守技术规范:“每一个焊接点要比原线毫米,不能让一个焊接点影响变压器质量。”
丁建国用他的技术和品格,为厂里的技术工人树立了标杆。在他的带领下,王文革也为国家重点工程立下汗马功劳。
2000年夏季,西安经历了一场大暴雨。王文革所在车间厂房屋顶出现漏雨。紧急时刻,王文革趴在线圈上,用身体挡住滴漏的雨水,为车间采取堵漏措施争取了时间,避免了雨水中的杂质影响线圈质量。
王文革常常对技术工人说:“在线圈绕制前,要通过图纸懂产品的结构、技术方面的要求,用我们的双手把设计图纸变成一个个产品。”他将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职工,建立并维护车间10年生产周期的生产数据库,使车间各项技术有了传承,他的徒弟曾国荣进一步将绕线年,西电西变公司为国家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500千伏项目生产变压器。这是迄今为止海拔最高、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。
“公司接到40台变压器的生产任务,线圈制造工作非常繁重。”曾国荣说。为了确认和保证产品准时交付,曾国荣与组员坚守生产一线月,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正式投运。当地群众称,这是打通西藏电网统一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性工程,是一条光明线、团结线、幸福线。
几十年来,曾国荣先后带教徒弟20余名,已成为变压器线圈绕制工序的骨干。其中,徒弟孔稳超成为线圈岗位上的佼佼者。
就这样,四代劳模薪火相传,在小小绕线圈的岗位上,创造出不凡的业绩,演绎了一部传承与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的传奇。